近年来,国家不断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,提出发展智能物流建设,由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,但物流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改善空间,迈向物流强国之路任重道远。本文从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出发,对物流市场需求与供给情况作出分析,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。
一、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状况
1.社会物流总额持续增长
2021年,实体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拉动物流需求快速增长,规模再创新高,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恢复至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, 2021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35.2万亿元,是“十三五”初期的1.5倍。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9.2%,两年年均增长6.2%,增速恢复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。
2.物流成本有所回落
从物流成本统计来看,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6.7万亿元,与GDP的比率为14.6%,比2020年回落0.1个百分点,在连续三年持平后首次回落。
3.政策支持物流行业发展
2017年,《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》;2019年,《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》无车承运人更改为网络货运经营者;2021年12月31日,交通运输部、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长《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》有效期的公告,延长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。
4.人口老龄化,货运司机年轻力量明显下滑
2022年9月20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,据测算,预计“十四五”时期,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,占比将超过20%,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。2035年左右,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,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%,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。
2021年6月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《2021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》,调查显示,货车司机的年龄集中在36-45岁之间,占被调查货车司机的48.7%;46岁以上货车司机占比为25.8%。35岁以下司机占比为25.5%,其中25岁以下司机仅为1.4%。司机年龄分布情况较2016年《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》明显向中老年龄段上移,年轻货车司机占比明显下滑。
5.物流行业向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发展
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机器人/自动化、云计算等技术的“新基建”正逐步渗透物流的各环节,带来持续的行业创新、变革,物流向集约化、规模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的高质高效方向发展,智慧物流是未来物流行业的必然趋势。
2021年,无人车、智能柜等末端设施正加速发展,智能柜不仅能让末端配送更为有序,无接触的服务方式也能加强消费安全;除了末端环节,物流企业以数字化能力向更多行业领域输出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,朝多领域供应链环节延伸,来寻求更多新的利润增长空间。
二、供应链与物流市场供需变化情况
1.需求端
制造企业
大型制造商在市场竞争与数字经济持续渗透的过程中,经历了业务范围从本地化至全球化、产品结构从专业化至多元化、公司治理从信息化至数字化,并向数智化、数治化阶段逐步演进。
零售企业
目前随着零售渠道迭代加速,销售渠道碎片化,场景多元化,供应链管理复杂性增加,而其响应效率成为决胜关键。
多渠道供应链复杂无序,协同效率低,导致渠道成本及库存周转持续高位。供应链物流履约分段外包,服务质量强依赖供应商,数据、信息依赖人工。
电商企业
电商从初期的广域电商逐渐发展到更加深入客户、更快履约的近场电商。在近场电商的发展下,前置仓、社区团购、即时零售平台等应运而生,为消费者提供货物到家到店的服务。零售模式的进化也需要注入更多数字化技术,对履约供应链上下游的协作要求更高。
2.供给端
快递企业
(1)市场规模:2021年,快递业务保持较快增长,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1083.0亿件,同比增长29.9%。2022年1-8月,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703.0亿件,同比增长4.4%;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764.4亿元,同比增长3.9%。
(2)集中度:2022年1-8月,快递集中度指数CR8为84.8,较1-7月基本持平。
(3)值得注意的是,在快递战争升级中,全货机成为了关键,顺丰、京东、圆通纷纷下场布局;快递驿站和快递进村也在有条不紊的持续推进中。
快运企业
(1)市场规模:2021年我国零担运输市场规模为17,200亿元 ,同比增长15.4%,2015-2021年CAGR为7.1%。2022年,快运市场加速进入整合阶段,300亿超巨集团出现,货量门槛升至千万吨。
(2)资本表现:快运市场近几年融资增加,目前处于高强度竞争状态,目前已有德邦、安能和百世三家上市的快运龙头,但在资本市场的表现都不太好。
网络货运
(1)据交通运输部网络货运信息交互系统统计,截至2022年6月底,全国共有2268家网络货运企业(含分公司),整合社会零散运力515.6万辆,整合驾驶员462.3万人。上半年,全国网络货运企业共上传运单4291万单,同比增长51.4%。
(2)在2268家网络货运企业中,有722家企业未上传运单,其中,山西101家企业,安徽66家企业,河北60家企业。383家企业未按要求上传驾驶员位置信息,其中,安徽71家企业、江苏32家企业、福建25家企业。
三、发展方向及应对
1、存在问题:运输结构不合理
过去十年,中国社会物流费用占 GDP 比例不断下降,但整体运输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物流成本高企的主要原因。以美国为例,美国铁路的平均运距达1600公里,很好的完成了长距离、经济性的运输形式,而中国铁路的平均运距仅730公里左右;美国铁路的市场份额近40-50%,而中国仅25%左右,这就意味着基于运输结构的效率优化潜力巨大,特别是以长距离铁路、水路运输为代表的铁水联运、公铁联运等。
2021年的两会,碳达峰、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目前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结构,公路是主体,占比87%;铁路占比最低,0.68%;海运和航空大约都是6%左右。
未来发展方向:通过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管理,推动跨交通方式效率提升,特别是以铁水联运、公铁联运为代表的多式联运。
2、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服务发展不足
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功能单一,市场意识不强,不能满足客户多方位服务需求。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是由功能单一的运输企业、仓储企业转型而来,经营规模小,综合化程度较低,在管理、技术及服务范围上整体水平不高,不能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。服务水平低,服务成本较高,影响了第三方物流服务效率。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,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,供应链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低,很难适应现代物流追求动态运作、快速响应的要求。运行体制不畅,政企职责不分,部门管理中条块分割、分割运营及制度束缚问题突出,物流组织化程度低,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物流资源社会化配置综合效益,制约了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。
应对方向:物流企业应从单纯物流服务提供商,战略升级为一站式端到端供应链解决方案合作伙伴:为客户提供货流、商流、资金流一体化端到端解决方案;通过与客户、供应商等生态体系内的多利益相关方合作,建立一体化平台,升级服务,并捕获由此获得的价值链利润溢价。
当然,在拓展价值链边界时,物流企业需要把握“1+N”的大方向,即1个强核心:物流企业需要首先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,让客户基于核心能力产生忠诚度和N个跨边界;建立自身核心能力后,基于此往价值链上下游拓展,提供跨交通方式、跨线上线下、跨价值链的一体化服务。
3、中国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滞后
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,中国在物流信息化、智能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,整体规划能力低。物流信息化建设相对缓慢,行业信息化标准、规范不健全,信息类专业人才相对缺乏;信息资源缺乏统筹开发,共享率低,更新速度慢。物流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,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,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,应用范围有限,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。缺乏开放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,缺乏统一的快速反应物流管理信息平台,尚未实现信息共享、一体化服务。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发展缺乏规划,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、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。物流各环节信息化、智能化程度偏低,信息沟通不畅,造成库存、运力浪费,没有发挥“信息流”主导“物品流”的作用。
未来趋势: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,将面临从追求规模速度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,做优存量、推动行业提质增效的要求使得信息化、智能化、平台化、一体化、自动化成为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应对变化:物流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,需通过数字化加深对客户的理解,并重塑客户营销与管理,甚至创新产品和决策流程构建智慧化物流体系,将有望成为物流业迭代前进发展的新常态。这个过程,无疑需要业务与数字化符合人才和高效的组织赋能支撑;更加需要物流企业CEO们高瞻远瞩的决策,以及对创新颠覆的大力鼓励引导。
4、企业商业模式:外包物流,专业化、服务化
物流众包、众筹和共享等合作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,打破传统的分工制度、重建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。
国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相对落后,缺乏核心竞争力。不规范或经营不佳的公司被淘汰,网络型、高效率的物流公司将获得兼并收购和承接市场份额的发展机会。
四、疫情对供应链与物流的影响
1、采购方面,由于地区出行限制而无法进行新业务或计划业务的开展;
2、物料方面,疫情导 致物流不畅,物料或半成品的供应短缺;
3、劳工方面,由于疫情管控对人口流动的限制,生产制造一线员工居家隔离,劳动力短缺导致工厂无法复工,生产受到影响,一部分专业人员无法到现场解决问题,亦对企业生产造成中断;
4、物流方面,受疫情扩散影响,区域封锁导致物流不畅,航空、货运、港口航运、干线运输、铁路货运等服务严重中断,已经建立的物流网络受到封控政策影响无法顺利开展,寻找替代路线和运输方式将变得 更加困难;
5、消费方面,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让部分消费者更加谨慎,另外,由于线下消费受限,但转向线上消费后仍需面临物流交付的考验。
应对方法
疫情强调了供应链敏捷性的必要性。Gartner对1,300多名供应链专业人士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发现,87%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对供应链柔性和弹性进行投资。
关键举措
1、取代劳动力的自动化技术(即自动机器人、无人机车技术);
2、使用数字技术尽量减少身体接触,实现远程工作(如,远程监控、远程工作、虚拟会议);
3、业务活动数字化(业务流程、行政管理、财务) 数字技能的发展;
4、通过联网机器和物联网进行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;
5、拓展在线销售和数字分销渠道,增加数字化客户关系;
6、产品多元化,增加高附加值定制化数字产品(如:智能互联产品、定制解决方案)。